把藥物浸泡在酒里,制成具有保健或治病效果的藥酒,這種做法并非我國獨有??喟?、茴香酒、查特酒等藥酒都曾經在西方風靡一時,德國著名的野格酒(Jgermeister)甚至加入了甘草、茴香、罌粟籽、紅花、生姜、人參等56種藥材、水果和辛香料。
嗯……再多加11味,就趕上鴻茅藥酒了。
提示一句,野格酒的口味極度糟糕,而且還曾以致幻效果作為營銷噱頭,大家請勿輕易嘗試。
咱們國家的古人是怎么想到把藥物泡到酒里的呢?傳統觀點認為,酒本身就是一種藥,《博物志》里有一個故事就體現了這種觀點:
三個人冒霧晨行。臨行前,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結果,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作者得出結論:“此酒勢辟惡,勝于他食之效也”。
酒既然本身就是一種藥,人們自然也會想到把酒和其他藥物配伍使用,而且后來發現,酒可以溶出藥物中的有效成分,藥酒也就隨之產生了。
下面就帶您看一下我國歷史上古人喝過哪些藥酒。
與現代不同,遠古的大部分藥酒并非用酒浸泡藥物取得,而是將藥物添加到釀酒原料中一起發酵。大概是因為遠古時代的酒不易保存,浸泡藥物后容易變質。
先秦、秦漢時成書的著名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里提到了許多藥酒。其中許多在現代人看來是比較重口味的,比如“左角發酒”,就是在遇到突然神志昏迷的人時,剃掉該人左鬢角大約一方寸面積的頭發,燒制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
大清子民:我木有鬢角咋辦???
《內經》里還記載著一個“雞矢醴”,《本草綱目》介紹制法為:“用臘月干雞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漬七日,溫服三杯,日三;或為末,服二錢亦可”。
鑒于這個酒的口味太重,就不為大家詳細解讀了……
從漢代開始,開始大批出現煎煮、浸泡制作的藥酒,比如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記載了“鱉甲煎丸”“紅藍花酒方”等需要用酒煎煮藥物的方藥。
據傳說,華佗的麻沸散也是用酒沖服的。而且麻沸散的制作靈感據說也是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從而得到啟發。
關羽表示:喝酒就上臉,不用麻沸散。
屠蘇酒也許是詩詞史上最著名的藥酒,最早記載見于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浸制而成,被認為具有預防瘟疫的作用。民俗在中國古代春節時飲用,故又名歲酒。
古人飲屠蘇酒的規矩很有趣,先讓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飲酒,年紀較長的后飲,為什么這樣呢?古人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
意思就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所以拖一點時間后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
唐代到宋代是我國歷史上以詩詞文化著稱的一段時間,吟詩作詞少不了酒的陪伴,詩詞內容中更頻頻出現酒的形象。在這樣的背景下,唐宋許多名家都在詩詞中提及屠蘇酒。
唐·顧況: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
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宋·陸游: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宋·文天祥: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宋·蘇轍: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
宋·鄭望之:可是今年老也無?兒孫次第飲屠蘇。
宋·毛滂:一年滴盡蓮花露,碧井屠蘇沉凍酒。
即使到了明、清,近代,屠蘇酒仍然是詩中常用意象:
明·葉颙: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
清·林則徐:正是中原薪膽日,誰能高枕醉屠蘇。
董必武: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元代到清代這段時間,可以說是藥酒的繁榮期,比如《本草綱目》中共計藥酒方約為200多種。明代《遵生八箋》收釀造類內容17條,其中的地黃酒,羊羔酒等,均為宋代以來的名酒,同時還收錄了30多種藥酒。清代《隨息居飲食譜》附有7種保健藥酒的配方,制法和療效。明代皇室朱橚編撰的《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證治準繩》等著作中輯錄了大量前人的藥酒配方。明代吳旻的《扶壽精方》、龔庭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清代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經驗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著不少明清時期出現的新藥酒配方。
在現代人看來,明清時代出現的藥酒以補益性藥酒為主,如八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甕頭春酒、長春酒、紅顏酒……等等,單單從藥酒的名字來看,就能感受到人們對藥酒的消費需求已經從過去的治病療傷升級成了強身健體,這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消費升級”,也佐證了明清時代城市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增長。
結語
無論古今中外,藥酒始終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也在古代缺醫少藥的環境下發揮了一定的治病救人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醫學昌明的現代,藥酒的舞臺恐怕也僅能限于養生保健。如果過度宣傳藥酒的治病療效,結果只能是最終毀掉藥酒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可謂害人害己。